【下里巴人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下里巴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文学、艺术或日常表达中。它源于古代的民间歌曲,后来被用来形容通俗、大众化的文化作品或语言风格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,以下是对“下里巴人”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解释及相关信息的总结。
一、词语释义
根据《汉语大词典》,“下里巴人”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,与“阳春白雪”相对,象征着通俗、接地气的艺术形式。后引申为比喻通俗、大众化、不那么高雅的文化作品或语言风格。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文选·宋玉对楚王问》。
- 现代用法:常用于形容文艺作品、语言表达等贴近大众、不拘泥于高雅格调的内容。
二、相关解释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下里巴人 |
拼音 | xià lǐ bā rén |
出处 | 《文选·宋玉对楚王问》 |
本义 | 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 |
引申义 | 通俗、大众化的文化作品或语言风格 |
对比词 | 阳春白雪(高雅艺术)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不追求高雅、贴近群众的作品或表达方式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文学评论:“这部小说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,但正是因为它贴近生活,才被称为‘下里巴人’式的佳作。”
2. 艺术评价:“他的音乐风格虽不算高端,却深受大众喜爱,属于‘下里巴人’的代表。”
3. 日常交流:“你这说法太‘下里巴人’了,不够文雅。”
四、总结
“下里巴人”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,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通俗、大众化的内容。它与“阳春白雪”形成鲜明对比,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高雅与通俗的辩证理解。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、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它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,可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