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悠久的文学长河中,“天涯共此时”是一句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句。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篇《望月怀远》。全诗如下: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这首诗以月为引,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。首句“海上生明月”,描绘出一幅壮阔而宁静的画面,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之畔,仰望那一轮初升的明月。接着,“天涯共此时”则将这种意境升华,表达了即便身处天涯海角,人们却能同时欣赏到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景象。这句话不仅蕴含着自然界的奇妙规律,更寄托了人类情感上的共鸣与慰藉。
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主人公因思念爱人而彻夜难眠的情景,进一步深化了主题。“情人怨遥夜”,点明了相思之苦;“竟夕起相思”,则具体展现了这种情感如何在漫漫长夜里不断积累、发酵。随后,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两句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波动。熄灭蜡烛后,他感受到月光洒满房间的温馨,但这份美好却无法驱散心中的惆怅,反而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孤独无助的状态。
最后,“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”则巧妙地收束全篇。面对如此美丽的月色,主人公渴望将其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,然而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。于是,他只能寄希望于梦境,在梦中与心爱之人重逢,获得短暂的精神慰藉。
整首诗语言优美,情景交融,既表现了人类对于团圆美满生活的向往,又反映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离别与遗憾。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,正是因为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无论身处何地,人们都能从这短短十个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共鸣。